针灸学科

发布时间:2025-8-28 浏览次数:7220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针灸科成立于1986年,为我院最早成立的传统中医学特色诊疗科室之一是北京市“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辐射工程首都区域1+X+N专科”、区级特色专科、院级重点学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联合建设科室,北京中医医院中医优势专科联盟科室,全国中医经典联盟加盟单位(中医经典病房及中医经典门诊),长春中医药大学、河北北方学院临床教学实习科室。

针灸学科目前是院级重点学科,分层培优平台学科。学科注重学术传承,现拥有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周德安名医传承工作站顺义分站承担工作室的相关工作国医大师贺普仁传承弟子王桂玲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德安传承弟子赵因主任定期门诊出诊,指导传承名老中医经验

       针灸学科中医临床特色明显,设有专病门诊:面瘫、带状疱疹、失眠、腰椎间盘突出、头面痛、帕金森病。专技门诊:火针、拔罐、艾灸。

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针药结合治疗筋伤类疾病针药结合特色针灸疗法治疗身心疾病针药结合治疗女性生殖机能及盆底异常疾病。不断传承应用“贺氏三通法”、金针王乐“中风十三治”、周德安“针灸六治法”治疗面瘫,头面痛,颈肩腰腿疼痛,带状疱疹,胃肠功能紊乱,脑卒中及卒中后情感障碍、二便障碍,睡眠障碍,产后漏尿,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等疾病

针灸科注重针灸学术交流,科室成员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并多次举办国家级、市级、区级继续教育项目,提升针灸医师的诊疗技术,扩大针灸学科在地区的影响力。近年,科室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局级课题4项,区级课题2项,院级课题多项,教学改革课题5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获批专利8项。

目前针灸学科人才梯队合理,医护共16人,其中医生15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8人,医师2人;护士1人。其中博士学历5人,硕士学历5人,本科学历4人。团队有北京市优秀青年名中医2人,区级名老中医1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人1人,北京市级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人2人,区级和院级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人2人。硕士生导师2人,院级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对象3人。

学术带头人

李彬,主任医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首都中青年名中医、北京市医管中心“登峰人才”。现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火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针灸学会副会长等职。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1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执笔人制定了5个临床实践指南,出版专著5部。担任了“十三五”创新教材《贺普仁针灸学》主编,申报专利6项。提出火针的“温通破立”平衡理论和“调气通浊、畅达阳明”的诊治代谢病的理论。跟随国医大师贺普仁和王庆国、首都国医名师周德安、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许昕学习。

学科带头人

刘慧林,男,针灸推拿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周德安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擅长毫针、火针、放血、艾灸等多种疗法结合治疗疼痛、耳聋耳鸣病、儿童抽动障碍、失眠、皮肤病等。主要研究方向:火针和放血疗法的研究,针灸治疗疼痛的研究,周德安教授学术传承研究。

学科负责人

洪秋阳,主任医师中医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针灸科执行主任为第六批顺义区人才创新项目建设成员;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首批优秀青年人才-复合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六经气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套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筋骨养护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临床药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睡眠分会常务理事。

后备学科带头人

邓越,中医博士,副主任医师,师承护国寺中医医院王丽平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白鹏教授、首都中青年名中医王桂玲教授,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再传弟子。入选北京市新125人才的托举人才项目。

 

       沈凌宇,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针药研究室主任,主持参与省部级、市局级、院级课题多项,发表核心期刊及科普文章十余篇,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筋骨养护分会理事,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北方学院授课教师。

 

上一篇: 急诊学科

下一篇: 肺病学科